您當前的位置 : 東北網  >  文體頻道  >  電影電視  >  電影
搜 索
仙俠劇的高同質化陷阱:聽算法的,還是聽觀眾的?
2021-09-03 19:51:29 來源:文匯報  作者:

  《千古玦塵》海報

  如果2005年出現的《仙劍》是樹上剛摘的櫻桃,不能飽肚卻清新芬芳,2021年的仙偶劇,已經變成了中央廚房統一的櫻桃奶茶:碼好原料,打包傳送,工業糖漿一灑,徒有其色卻無其味。遺憾的是,市場現在流行的,卻已經是櫻桃口味無糖氣泡水。

  2021年這個夏天,最自帶冷氣的,是暑期檔的劇集。就連歷年的救市冠軍仙俠劇,也沒有帶來這個體量應有的熱度。

  剛收官的《千古玦塵》,就是典型的『冷氣』代表。騰訊S+項目(通常投資3億起步),三金影後周冬雨擔綱主演,這都是『劇王』的配置,對標顯然是《三生三世十裡桃花》這樣曾經的爆款。

  它的收視不算差,累積播放量超30億(據貓眼數據),但豆瓣評分最終穩定在5.4(約12萬人打分),是標准的有收視,無口碑。考慮到前期的投入規模,基本可以算是『撲』了,同時也終結了從2015年開始的暑假仙俠劇收視神話,業界甚至因此悲觀評價: 『仙俠已死』。

  仙俠劇真的死了嗎?

   套路得人心,還是套路失人心?

  現在語境中的『仙俠劇』,更准確的說法應該是『仙俠偶像劇』。

  第一個成功者應該是2005年根據游戲改編的《仙劍奇俠傳1》,李逍遙、林月如和趙靈兒之間構建了一組『白月光朱砂痣』的經典三角關系,也為後來者指明了成功路徑:情感紅利。

  接下來的成功者是2015年的《花千骨》,從此暑期檔基本每年預定一部仙俠偶像劇爆款:2017年《三生三世十裡桃花》、2018年的《香蜜沈沈燼如霜》、2019年的《陳情令》。而制作方顯然也逐漸總結出了這一類型的財富密碼:知名IP+女低男高+三生三世轉生虐戀。

  17年的仙偶劇進化史,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:情進俠退。

  從這點上看, 《千古玦塵》有資格覺得自己很冤:它完全是按照這條規律打造出來的敬業商品。

  劇情結構上,刻意加重了轉世虐戀的比例。原著劇情從女主角『上古』的第二世『後池』開啟,也直接拋出了全書價值觀『逆天改命』,男女主的行動目標是拯救蒼生。

  但這部分內容被直接移到了劇版18集以後,新加的前18集就是兩人做上神的前世如何談戀愛。本來是原著裡幾乎一筆帶過的前史,仔細敷衍成篇,明顯對標了《三生三世十裡桃花》。

  人物設定上,一個被低估的女主角(當然最後都被揭示有一個高貴身世)上古,一個表面冰山內裡深情的上神男主角白玦,和《三生三世》《香蜜》《琉璃》如出一轍。

  情感關系上,師徒倆從可望不可即到互相信任依戀的過程,又很有《花千骨》中白如畫與花千骨這對師徒戀的風范。

  再說世界設定,仙界人界魔界雜糅,仙人們在各界之間猶如兒戲的轉生重來愛上你,則已經很難找到具體的開創者,只能說是各路仙偶劇共同努力出來的『約定俗成』。

  假設一定要說《千古玦塵》有點新東西,大概就是提供了一個最沒有『仙女臉』的女主角——周冬雨長了一張現實主義題材臉,和整個仙氣飄飄不落地的氛圍堪稱違和。

  《千古玦塵》能立項制作,是因為前面有成功者,而它的失敗,是因為前面已經有了太多成功者。

  這只是《千古玦塵》的問題嗎?

  同期但播出更早一些的《遇龍》,成績更加慘不忍睹。累積播放量8.79億(貓眼數據),豆瓣評分3.7。進行比對後會發現兩劇的賣點幾乎一致:《千》的女主角是有上神身份卻沒有相配法力, 《龍》的女主角就是個小丫鬟; 《千》的男主角是法力無邊的上神, 《龍》就是真龍王;情感走向也基本類同:男主默默守護女主三生三世,最後為她犧牲自己。就連男主們的AI機器人演技,都高度一致。

  再梳理一些今年已經開機立項的仙偶項目,也還是同樣的配方:楊超越主演的《重紫》, 『師生戀』+『三世輪回』;鞠婧禕的《花戎》,女主鳳凰轉世,男主太陽神; 《奔月》,男主魔神,女主是他在人間選擇的祭品,又一對師徒戀……

  仙偶劇高度同質化的背後,也是創新能力的逐漸喪失,和市場嗅覺的失靈。

  如果2005年出現的《仙劍》是樹上剛摘的櫻桃,不能飽肚卻清新芬芳,2021年的仙偶劇,已經變成了中央廚房統一的櫻桃奶茶:碼好原料,打包傳送,工業糖漿一灑,徒有其色卻無其味。遺憾的是,市場現在流行的,卻已經是櫻桃口味無糖氣泡水。

  比密碼還善變的,是時代。比時代更善變的,是人心。

   不冒險,無仙俠

  研究仙俠偶像劇發展史,一定要注意一個節點:2015年。

  這一年, 《仙劍奇俠傳1》在豆瓣的評分還只有7.9分,但自從《花千骨》風靡一時,每出一部爆款仙偶, 《仙劍1》的分數就會上漲一點,一直到了現在的9.0分,也越來越成為仙偶劇不可逾越的巔峰。以至於今年傳出要重拍《仙劍》,輿論一片唱衰,並不看好。

  因為《仙劍1》的成功,與其說是演員如胡歌、劉亦菲和角色的完美契合度,不如說是時代需求——後者幾乎不可能復制。

  2005年熒屏上流行的還是古典派正劇,收視榜前三位分別是《京華煙雲》《亮劍》與《漢武大帝》,帶著上一輩的厚重感,而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,一直在呼吁一部真正具有二次元血統的作品。改編自經典游戲的《仙劍奇俠傳》,正當其會。

  同時,2005年也是互聯網加持年輕世代力量的一年:百度上市、阿裡並購雅虎中國、網民第一次破億、超女投票成為了夏天最火熱的記憶……互聯網企業的上市還造就了一批財富新貴,更是強化了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』的逆天改命性。 《仙劍1》的窮小子逆襲記,就是給這一代年輕人造的夢。

  而到了2015年,互聯網已經是巨頭的游戲。年輕人們自嘲為『社畜』,奶茶和甜寵劇就是每日續命良藥。在這樣的社會心理下,以《花千骨》為代表的『神仙戀愛劇』大行其道。上神們就算經歷磨難,也有天賦的美麗與高貴在保底,而戀愛也不在於磨合、追求和試探,主要來自命中注定。

  但從2020年開始,隨著疫情全球蔓延,不安定感增加,年輕一代自動自發降低欲望。作為觸覺更靈敏的商業前哨,修仙網文類已經開始流行咸魚抱大腿,被師父/師兄/男友帶著躺贏就好。可影視劇還在『戀愛一談幾萬年』,如何不顯得笨重而過時?

  17年仙偶劇的流行趨勢的背後,其實折射的是社會公眾的『集體尋喚心理』:渴望存在卻在現實中缺少的理想、感情與生活狀態,需要得到滿足和喚回,仙偶劇就是這個最佳載體。

  最早《仙劍1》的成功,就是因為提前一步,滿足了這種集體心理。它大膽嘗試輕松題材、起用新人,甚至是『魔改』原著,也經歷了一個很難熬的時期:從一開播被游戲粉大罵『魔改』 『五毛特效』,被主流媒體批評為『過度游戲化』,甚至逼得編劇寫長篇信解釋自己的改編思路。

  最終這種冒險獲得了回報,完成了口碑逆轉。

  但如果今日在算法指導下重拍《仙劍》,誰能想象李逍遙從嬉笑怒罵小人物變成高貴的冰山臉上仙,誰又能想象他和趙靈兒、林月如住在中西合璧的天宮中分分合合,轉世虐戀?

  回到最初的問題:這屆仙俠劇就這樣死了嗎?不,死的只會是那些不再造夢的『算法』劇。下一代的流行王冠,只會屬於『冒險』之作:能夠契合、回應時代與社會心理,同時又敢於引導觀眾去發掘未知需求。

  某種意義上,這也是仙俠題材最迷人的部分:探索未知,逆天改命。

  (李雒城作者為文藝評論人)

責任編輯:連冬雪